移动端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最新ss | 赞助本站 | RSS
 

freefq.comfree——免费、自由fq——翻墙

困在墙内,请发邮件到freefqcom#gmail.com获得最新免费翻墙方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反思与批判

中华文明重在“天道”而非民族主义

时间:2018-02-18  来源:观察者  作者:马戎 条评论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6vH免费翻墙网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地区多样化和对外来文化的罕见包容度6vH免费翻墙网

正因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既没有一神教文明那种强烈的“零和结构”的排他性,没有严格无神论的反宗教性,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 族主义观念,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 质性的区隔,所以,中华文明对于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态度,但也恰恰是这种宽松的包容态度,客观上降低了周边群体的心理距离 感,增强了周边群体潜在的情感向心力和凝聚力。6vH免费翻墙网

梁启超指出,关于中国传统中的“夷夏之辨”,完全不同于近代的“种族”(race)、“民族”(nation)或“族群”(ethnicity)概念。 “春秋(指孔子的儒家经典)之号夷狄也,与后世特异。后世之号夷狄,谓其地与其种族,春秋之号夷狄,谓其政俗与其行事……春秋之中国夷狄,本无定名,其有 夷狄之行者,虽中国人,靦然而夷狄矣。其无夷狄之行者,虽夷狄也,彬然而君子矣。”那么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夷狄”?“春秋之治天下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禁攻寝兵,勤政爱民,劝商惠工,土地辟,田野治,学校昌,人伦明,道路修,游民少,废疾养,盗贼息,由乎此者,谓之中国。反乎此者,谓 之夷狄。”6vH免费翻墙网

就社会内部而言,这种宽松的包容度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和民间创造力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使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兵法、 天文、科技、建筑、农耕、陶瓷、冶炼、丝绸纺织等领域出现了后世鲜见的“百花齐放”盛况。从中原各诸侯国“诸子百家”中衍生出儒学、老庄、法家、墨家等许 多流派,许多学者跨流派互为师生,在交流与竞争中彼此借鉴、相互包容而不是强求同一,其结果反而促进了事实上的相互融合,这就是历史演进的辩证法。儒学通 常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脉,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其后续发展中不断吸收融汇其他学派的思想,始终处于演变过程之中。6vH免费翻墙网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涵盖辽阔地域的政治体系。为了推动管辖区域内的行政体制和文化体系的同质性,秦朝设立郡县,推行“书同文”,加快中原 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以统一文字为工具载体的中华文明体系。“由于表意性的文字书写系统能够脱离语音而使用,这极大地便利了使用不同方言乃至不 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交流。6vH免费翻墙网

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的中国历史表明,虽然是帝国儒教为精英文化的统一提供了基础,但为这种文化的传布和绵延提供物质基础条件的却是表意性的汉语文字。”在 秦代,“以形、意为主又适应各地方言的方块字被大家所接受,成为其后数千年间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产生了极强的凝聚力”。欧洲和世界一些地区发明了 拼音字母,用以发展书写文字。由于各地区存在不同的语言发音,因此各地语音的差异在拼写中构成了今天许多不同文字的基础。6vH免费翻墙网

虽然与拼音文字相比,中国的方块字较难记忆和书写,但是各地人群一旦学习使用方块字,便能够克服语音差异而相互交流,并很容易被吸收进中华文化体系和进入 中国的经济贸易体系。同时,中原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象形表意的中国方块字,有利于克服由于地域辽阔所带来的方言 繁杂的障碍,成为几千年来始终畅通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只有具备这种重要的通信工具,才有可能建立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联系”。6vH免费翻墙网

与此同时,秦朝推行“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有效地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统一经济体系的形成,秦朝的这些规范化的措施符合当时东亚大陆的社会发 展趋势,推广传播了中原地区的思想体系、工艺技术、社会组织形式与文化艺术活动。汉代印刷术的出现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进一步推进中原皇朝管辖地域内各地区 之间的文化统合。凡是实行了科举制的地区,不论其存在哪些族属语言差异,当地的精英人士都逐步融入中华文化圈。6vH免费翻墙网

“科举制更使‘书同文’制度化为一种统一的全国性思想意识市场,恰起着类似近代西方全国性经济市场所起的维系作用。”“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并不止教育。它在 整个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中原文明的传播地域逐步从黄河和长江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和周边其他地区。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交通 不便,各地区地理自然风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燕赵、吴越、秦、楚等不同区域的地方性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依然得以保留特色。共性与特 性并存,一体与多元并存,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特质。6vH免费翻墙网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作为东亚大陆人口与经济核心区的中原地区始终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与深入的文化互动,不仅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被传播 到周边地区,同时中原人群也积极学习和吸收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地区之间的贸易、迁移与通婚(和亲)成为传统交流方式,从而逐步形成了以中原地 区为核心区,以漠北草原、西域戈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周边地区为区域性文化中心的“大中华文化圈”。6vH免费翻墙网

顾颉刚认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三大文化集团:汉文化集团、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文化集团”和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文化集团”。这几个“文化集团”在长期互相交往中彼此影响、相互交融,既有共性又保留特性,许多文化元素以共生的方式渗透到各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6vH免费翻墙网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战国和秦代,在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形成了农牧两大统一体,也就是“南有大汉,北有强胡”,两大统一体对峙拉锯了上千年,长城便是这两大 统一体相互征战的结果。最后清朝才真正把南农、北牧两大统一体聚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无论是三大文化集团,还是南北两大统一体,在 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都属于“四海之内”的“天下”,也都在这个“东亚大陆生态区”和中华文化圈的涵盖范围之内。6vH免费翻墙网

与此同时,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 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在文化和思想交流中,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不偏狭不极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老子 则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这种主张“和而不同”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使中华文化对于内部多样化和外来异文化具有举世罕见的文 化包容度和融合力。6vH免费翻墙网

6vH免费翻墙网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宗教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国化”现象。例如元代的回回穆斯林已在一些礼俗上接受汉人影响,如(1)取 表字、采汉姓;(2)冠居名、堂号;(3)遵丁忧、汉丧之制;(4)行节义之礼。元代的“三掌教制”和伊玛目制“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创制,在一般伊斯兰 国家和地区尚属少见”。中原地区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普遍采用了汉地的砖混结构、四合院形制和殿堂式建筑。6vH免费翻墙网

明朝颁布法令推动穆斯林与本地人通婚,促进族群交融,中原地区的汉语成为回回的通用语言。明代穆斯林学者胡登洲精通儒学、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认为“回儒两 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运用儒学思想诠释《古兰经》,提出:“夫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刘智认为“天方之经,大同孔 孟之旨”,“王者,代真主以治世者也”。广大中国穆斯林不仅在政治上认同中国,在伊斯兰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中也出现文化上的“二元认同”现象(既 认同伊斯兰教,也认同中华文化)。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vH免费翻墙网

佛教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中土,中原学者高僧用《老子》《庄子》及《论语》语义来解读印度佛学义理,出现“格义佛学”。葛兆光认为:“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 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唐朝佛教中国化,即佛教 玄学化,这是化的第一步……佛教儒学化,是化的第二步。”“佛教……到了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变化,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 受供式……中国式的祖师清规就出现了……这在印度佛陀时代是未曾有的事”,这就是佛教教仪和教制的中国化。同时,佛教传入西藏后,在与当地苯教交融中形成 今天的藏传佛教。源自印度的佛教由此转化成为本土化的中华宗教,包括流传于中原地区的禅宗等流派和流传于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各流派,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6vH免费翻墙网

唐代天主教即以“景教”之名传入中土,元代方济各会修士曾来中国传教,明、清时期利玛窦、汤若望等先后来华传教,“努力将天主教教义解释成与儒家义理完全 相合的价值系统”,1700年清朝的天主教徒达到30万人。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原地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基督教新思潮运动”推动中国基 督教学者“将基督教伦理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主张基督教徒和教会要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建设”,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平民教育与抗日救亡运动。这些活动 不仅推动几百万中国基督教众融入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大潮,也使基督教文化成为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6vH免费翻墙网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对外来宗教与文化的强大包容力,感受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和容纳外来文明的文化心态。“汉族以文化根柢之深……用克兼容并包,同仁一视,所吸收之民族愈众,斯国家之疆域愈恢。”6vH免费翻墙网

中华文明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和“有教无类”6vH免费翻墙网

中华文明之所以对外来文明与宗教表现出十分罕见的包容度,这与其世俗性的本质和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华文明自认是各方面比较发达、在“天下”体系中居于核 心的地位,对周边群体负有“教化”的责任与功能。在汉代成为中华文明主脉的儒学是一套有关世俗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接受这套文明规范的群体 被视为“华夏”,尚未接受的群体被视为“蛮夷”,二者之间仅为“文明程度”的差异。6vH免费翻墙网

“中国的夷夏之辨……对外却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面,而且是以开放的一面为主流。夷夏之辨是以文野之分为基础的……故夷夏也应该是可以互变的。”在与其他群体 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所持的是“有教无类”的立场,采用“教化”的方法来“化夷为夏”,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其他信仰与学说,因此中国人从来没有“异教徒”的 概念。由于在孔子的年代,中原地区居民的人种成分十分复杂,“所以,‘有教无类’主要不是指社会贫富等级差别,而是种族特征差别”,表示对不同祖先血缘及 语言文化群体施以教化时应一视同仁。6vH免费翻墙网

在对人类群体进行划分时,中华文明注重的是可涵盖“天下”所有人群、具有“普世性”的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而不是其他文明所强调的体质、语言、宗教信仰差 异等族群特征。在与异族交往中推行“教化”的方法是“施仁政”,“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来对蛮夷进行感召,而不是 使用武力手段强迫其他群体接受自己的文化。这种政策的前提是对中华文明优越性的高度自信。“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 倒悬也”。甚至连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也强调“天子”的军队应为“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6vH免费翻墙网

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传播,所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夷夏之辨”中的“化内”和“化外”可以相互转化。“‘天下’是绝对的,夷夏却是相对的,所需 要辨认的,只是中原文明而已。血缘和种族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但文明却可以学习和模仿。因此,以华变夷,化狄为夏,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为常态,也是中华帝 国文明扩张的使命所在。”“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6vH免费翻墙网

夷夏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动态与辩证的关系。“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之道,即夷之…… 以此见中国夷狄之判,圣人以其行,不限以地明矣。”因为中华传统的基本观念认为四周“蛮夷”与中原群体(“华夏”)同属一个“天下”且具有可被“教化”的 前提,所以儒家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明确淡化“天下”各群体之间在体质、族源、语言、宗教、习俗等文化领域差异的意义,强调不同人类群体在 基本伦理和互动规则方面存在重要共性并完全能够做到“和而不同”与和睦共处。6vH免费翻墙网

儒学发源于中原地区并在后世以汉人为人口主体的中原皇朝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观点得到普遍接受。但是在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几千年持续的文化与政治互动中,儒 学就完全没有吸收周边群体的文化元素而有所变化吗?孔子的思想本身就是在春秋时期“华夏”与“蛮夷”的文化与政治互动中产生的,这种文化互动自孔孟之后应 当仍在延续,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就明显受到外来佛教的影响。换言之,后世的儒学已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汉人之学”,而应当看作以中原地区文化传统为核心并 吸收周边其他文化因素的“中华之学”。所以,如果把边疆政权在“入主中原”后对儒学思想的吸收和尊崇(“儒家化”)等同于“汉化”,这样的观点就把中国历 史上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看得过于简单了。6vH免费翻墙网

首先,我们不能把“儒学”简单地等同于“汉人文化”;其次,周边政权(包括“入主中原”的异族政权)吸收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过程也包含了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一个动态的吸收过程,周边政权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的接纳态度和不同的吸收程度;另一方面周边政权必然努力保持自身原有文化传统和 群体认同意识。这是两种努力同时并行并相互影响的文化互动策略和文化交融模式。6vH免费翻墙网

中华文明的群体认同核心是“天道”而不是西方文明的“民族主义”6vH免费翻墙网

与欧洲的文化传统全然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天道”中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主张“和而不同”,领悟并遵从“天道”的群体即是享有文化素质的人,其他人 群尚有待“教化”。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中国、夏、华三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还是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 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6vH免费翻墙网

“在儒家思想中,‘华’与‘夷’主要是一个文化、礼仪上的分野而不是种族、民族上的界限。……华夷之辨并不含有种族或民族上的排他性,而是对一个社会文化 发展水平的认识和区分。”王韬在《华夷辨》中指出:“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因 此,在中华文明的这种具有高度包容性、动态化和辩证思维的认同体系中,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僵化“民族”(nation)概念。6vH免费翻墙网

金耀基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中国不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 政治文化体,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Civilizational state),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白鲁恂(Lucian Pye)则径直把中国称为“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体系”。6vH免费翻墙网

6vH免费翻墙网

即使晚清政府在某些形式上、特别是在与西方列强交往中表现得像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与各国互派公使并建使馆, 设定国旗国歌,翻译《万国公法》,签订国际条约、设立海关等,但是在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中始终是一套传统的中华文明体系在发挥作用。民国时期学者在讨论 “民族主义”概念时,曾努力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加以发掘,如熊十力先生认为:“民族思想之启发,自孔子作春秋,倡言民族主义,即内诸夏而外夷狄。但其诸夏夷 狄之分,确非种界之狭陋观念,而实以文野与礼义之有无为判断标准。”刘小枫进而认为“儒教不是种族区分的民族主义,而是文化区分的民族主义”。孔子的群体 分野确实没有西方文明中的种族主义观念,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夷夏之辨”与源自西方现代观念中的“民族主义”应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很难进行这样的概念比 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欢迎评论:免登录,输入验证码即可匿名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Octohide VPN:快如闪电的免费VPN
Octohide VPN:快如闪
原子网络加速器 - 免费高速VPN 一键链接 方便快捷
原子网络加速器 - 免费
foxovpn绿狐VPN——即连即用、快速、安全
foxovpn绿狐VPN——即
Dubai VPN - Free, Fast & Secure VPN下载
Dubai VPN - Free, Fa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墙外新闻
读者文摘

你可以访问真正的互联网了。You can access the real Internet.

管理员精中特别提醒:本网站域名、主机和管理员都在美国,且本站内容仅为非中国大陆网友服务。禁止中国大陆网友浏览本站!若中国大陆网友因错误操作打开本站网页,请立即关闭!中国大陆网友浏览本站存在法律风险,恳请立即关闭本站所有页面!对于您因浏览本站所遭遇的法律问题、安全问题和其他所有问题,本站均无法负责也概不负责。

特别警告:本站推荐各种免费科学上网软件、app和方法,不建议各位网友购买收费账号或服务。若您因付费购买而遭遇骗局,没有得到想要的服务,请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本站无法承担也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严正声明:各位翻墙的网友切勿将本站介绍的翻墙方法运用于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活动,本站对网友的遵纪守法行为表示支持,对网友的违法犯罪行为表示反对!

网站管理员定居美国,因此本站所推荐的翻墙软件及翻墙方法都未经测试,发布仅供网友测试和参考,但你懂的——翻墙软件或方法随时有可能失效,因此本站信息具有极强时效性,想要更多有效免费翻墙方法敬请阅读本站最新信息,建议收藏本站!本站为纯粹技术网站,支持科学与民主,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恐怖主义、邪教、伪科学与专制,不支持或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有注明出处的信息均为转载文章,转载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表明本站支持其观点或行为。未注明出处的信息为本站原创,转载时也请注明来自本站。

鉴于各种免费翻墙软件甚至是收费翻墙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个人隐私泄漏可能,本站提醒各位网友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护措施!本站无法对推荐的翻墙软件、应用或服务等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安全测试,因此无法对其安全性做保证,无法对您因为安全问题或隐私泄漏等问题造成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S. Grand Ave.,Suite 3910,Los Angeles,CA 9007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