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完全综述
作者:黄靖 | 文
日期:2022-04-28 09:43:26
内容:

原题: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挑战与选择

目前,俄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在美国和北约拒绝直接干预的情况下,俄罗斯凭借其碾压性的军事优势应该能够控制局面,进而达到分解乌克兰、重创其军事力量、断绝其加入北约之路的基本目的。

尽管局势尚未明朗,但俄乌战争已然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将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产生了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

其一,认为这是自9.11以来中国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其二,认为这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笔者认为,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但如何应对才是关键所在。

500

中国的机遇

首先,俄乌战争将美欧俄等世界主要力量都拉入乌克兰陷阱之中。置身陷阱之外的中国成为各方(因不同原因)争取的对象。只要中国坚持不被拉入陷阱之中,就握有主动权。

第二,乌克兰陷阱加剧了拜登政府“竞赢”(outcompete)中国战略中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战略收缩,意图集中力量“竞赢”中国。为此不惜承受“喀布尔时刻”也决然从阿富汗撤军;另一方面,拜登政府认识到仅靠美国一己之力难以“竞赢”中国,只有打造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性联盟才能全方位地压制中国。

但“重振联盟”的战略本质是扩张性的。战略收缩与扩张的矛盾使得美国的战略意愿与能力之间产生缺口,导致明显的“力不从心”现象。乌克兰陷阱形成后,美国出于其安全利益、道义责任和霸权信誉等各方面的考量,都必须全力压制俄罗斯。为此,拜登政府不得不重新分配其战略资源,从而进一步拉大了美国战略意愿和战略能力之间的差距。

第三,乌克兰陷阱给美国的对华政策制造了两难局面。不久前拜登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出乎意料地没有刻意攻击中国。这使得一些人以为只要中国像9.11事件后那样与美国站在一边,中美重新修好的历史就会重演。这种想法未免一厢情愿。毕竟在今天的“百年大变局”中,中美关系以至整个世界局势都和9.11时的情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俄乌战争确实使美国面临两难:一方面,美国可以借西方空前团结之机加大对中国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如果用力过猛又恐将中国完全推入俄罗斯一方。

显然,美国在两难——既要有效地对华施压、又要避免中俄彻底结盟——之间还没有找到平衡点。而美国政治中的剧烈党争和极化,加之即将到来的国会中期大选,都使得拜登政府在两难局面中的选择更加艰难。

第四,目前美欧的“同仇敌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愤怒和恐惧造成的,并没有解决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利益冲突。毕竟在欧洲看来,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是“乌克兰陷阱”的始作俑者,但欧洲却要为其承担代价。随着局势的定格和理性的恢复,持续的安全威胁和沉重的“制裁”代价必然使欧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发酵——事实上,美欧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从长远的发展大势来看,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德法等陆权国家及其主导下的欧洲如果要摆脱安全困境、谋求继续发展,追求战略自主是其不二选择。

第五,俄乌战争使得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期许和热情下降。印度的主要安全关切在于北方的亚洲腹地(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以至中东)。阿富汗撤军后,印度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关切剧增,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却剧降。在海洋上,印度的安全关注在印度洋,而美国则一心想在西太维持霸权。随着美印在安全利益上的错位进一步拉大,印度在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能源供给等方面寻求与俄罗斯合作更加务实理性。同时,俄乌战争使得欧洲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剧增,相比之下印度的战略价值明显下降。乌克兰危机以来,印度“不结盟”的中立表现得如此坚决,以至于美国甚至威胁要对印度进行制裁。

第六,俄罗斯的“大国反击”和美国拒绝直接干预的立场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加之中国在“陷阱”之外的游刃和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使得东南亚国家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立场更加坚决。

500

500

风险和挑战

然而,在机遇之中也有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乌克兰危机使得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产生了鲜明的“形象反差”。一方面,俄乌战争坐实了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破坏者”形象;另一方面,尽管美国和西方极力“妖魔化”中国,但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奉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建设者”的形象。如此鲜明的国际形象反差加大了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政策风险和复杂性。稍有不慎,便会被推入陷阱。

其次,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视“中俄一家”的认知很难改变。中俄之间不仅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普京在战事爆发前出席了冬奥会并同中国发表了长篇的共同声明。更具重大战略意义的是,在美国的刻意打压和“制裁”之下,中俄两国之间形成了以安全上的互助和经济中的互补为坚实基础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管控美国挑起的中美“竞争”,维护中国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外部安全环境,中国又必须和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在美欧已经形成反俄统一战线的今天,如何既不损害自身的根本利益、又维护稳定的对外关系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挑战。取舍之间稍有闪失,便可能导致两头落空。

最后,乌克兰危机中孕育着两种“黑天鹅”。其一是时间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后普京时代”迟早要来临,不能排除普京的继任者做出逆转性战略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目前形势看,拜登率领的民主党将在今年的中期选举遭受挫败,这不仅将使拜登提前跛脚,也使其2024年的连选连任变得极为艰难。一旦2024年白宫易主,尤其是特朗普式的人物当选,美俄之间很可能发生“尼克松现象”。

第二种则因局势的突变所致。就目前情况看,不论普京能否达到其战略目的,欧洲局势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俄罗斯获胜,一个更自信、更有安全感的俄罗斯对美欧的政策可能会具有较大的妥协性,而美欧也可能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愿意同普京做出某种交易,达到稳定局势的目的,美国也因此能从“乌克兰陷阱”中抽身。如果俄罗斯挫败,那么同西方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500

500

选择与应对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机遇中孕育着危机的情况下,正确的选择和应对是抓住机遇、避免(和克服)挑战的关键所在。

必须看到,反俄力量并未一统天下。除了美欧日澳等国坚决反俄,世界其他重要政治板块区——中国、印度、中亚、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中东——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中立或观望的立场。

在美欧发起的对俄全方位、全社会的极限制裁中,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不参与或消极应对的立场。即便反俄阵营也绝非铁板一块。美欧的差异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因为欧洲在双输的制裁中损失更大,更重要的是美欧之间在解脱困境的立场和路径上存在着根本差别:美国主张持续对抗,在压制俄罗斯的同时控制欧洲;欧洲则希望通过谈判和妥协走出困境,用“制度化协议”维护和平。国际社会中对于乌克兰危机的不同立场,为中国的选择和应对提供了游刃空间。

同时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份量和优势。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甚至以“大规模制裁”要挟,逼迫中国选边站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的实力,更是由于中国具有“榜样的力量”。如果中国随美反俄,不仅将极大地壮大了反俄阵营,更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巨大加持。也正因为如此,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保持定力,保持选择的权利,也就保持了主动权——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中国通过不断微调,已经形成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应对方法:

首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的原则。谴责战争,呼吁相关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这是纲领性的立场。

第二,强调冷战思维和冷战行为是导致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冷战结束以后,作为军事安全组织的北约,并没有像华沙条约组织一样消失,而是在冷战思维指导下不断东扩——这是典型的冷战行为。一个被挤压到墙角的俄罗斯最终做出了最强烈的暴力反应。因此,必须抛弃冷战思维、终止冷战行为。

第三,积极支持配合欧洲(德法)主导的和谈斡旋。支持以“诺曼底模式”——法德俄乌四国谈判——解决问题。

第四,保持同乌克兰正常良好的关系,并积极对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救助。这不仅符合中乌两国的利益,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中立立场。

现在看来,这套应对政策是公正理性的,是站得住的。但就长远来看,中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美国目前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难局面,积极同拜登政府对话交流。尤其是在经贸交流、维持金融稳定、维护包括南海在内的地区局势稳定,停止敌对性语言和行动等方面,中国都应向美国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不能改变中美“竞争”的格局,也要争取将中美关系维持在一个可管控的基础之上。

第二,要加大对欧洲的投入,积极加强和欧洲的交流。对中美而言,俄乌战争都极大提高了欧洲的战略价值。尽管目前看来美欧同仇敌忾,但双方根本利益上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中国应该积极寻求与欧盟合作,乐见一个团结和繁荣的欧洲。毕竟,中欧关系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以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三,从大局看,乌克兰危机犹如一盘围棋中的“打劫”。高明的棋手会抓住对方在“打劫”纠缠时积极“布局”抢势。由于乌克兰陷阱的存在,美国对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非洲甚至拉丁美洲的战略关注都会下降,这就为中国提供了“布局”的空间。

最后,要抓住时机积极“稳定周边”。如前所述,俄乌战争使印度降低了对“印太战略”的期许,坚定了东南亚各国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立场。即便是日本的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表面上看,日本积极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个别政客甚至扬言要在日本“部署”核武。但这与其说是因为立场趋向强硬所致,不如说是出于恐惧。毕竟,日本长期以来的一个重大关切,就是“绝不同时与中俄为敌”。而且,日本对俄罗斯的能源也有高度的依赖和期许。只要中国体察入微、拿捏得当,俄乌战争其实可以是中日改善关系的一个契机。

500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俄乌战争对未来两岸统一的启示
猫哥的视界
6357字10图,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俄乌战争打了一个月,这场战争对我们价值极大,相当于俄罗斯将未来我们可能会踩的坑全部踩一遍。

假如未来我们不得不以武力手段统一台湾,那么吸取俄乌战争的教训就非常重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俄乌战争对未来两岸统一的启示。

 

1 突然袭击还是充分动员?

发动战争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秘而不宣,突然袭击;一种是充分动员、雷霆一击。

这两种最大区别是第一种对手没有准备,打就是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第二种呢?对手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国内力量得到充分动员,从民众到军队对战争都有充分的预期。

那么,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哪一种模式更好呢?

我们来看看俄乌战争这个样板。

很明显,俄罗斯发动战争选择的是第一种模式,俄乌战争一开始,俄罗斯原来计划就是突然袭击打一场干净利落的闪电战,具体战术就是效仿前苏联的一套成熟的斩首行动打法。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首先就是派出少量精锐奇袭占领布拉格机场,然后大量空降部队迅速跟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从而一举瘫痪了捷克的中枢。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也是派出少量精锐奇袭占领喀布尔机场,空降部队迅速跟进,闪电占领阿富汗首都。

这一次俄罗斯打法也是如此,开战之初就派出精锐部队奇袭占领基辅国际机场,然后后续有整整3个旅的空降部队准备跟进闪电占领基辅。

在战争之初,乌克兰在基辅只有一个装甲旅,一个国民警卫队团,正常情况下俄军有很大机会获得成功。

遗憾的是,这一次俄罗斯的斩首行动却遭遇失败,原因就是有美国盯着,美国的军事卫星、北约在乌克兰边境的预警机、点子侦察机每天24小时都盯着俄军动向。

俄罗斯首批空降部队刚刚出动,美国立刻将情报分享给乌方,乌方迅速调动了3个旅去围攻首批奇袭基辅机场的俄军(俄军大概只有一个加强连200人左右),俄军这个加强连很强悍,硬是顶住了乌军三个旅上万人一天一夜的攻势。

乌军虽然没有拿下机场,但是却用重炮将基辅机场跑道炸毁,让俄军后续部队无法降落,俄军对基辅闪电战宣告失败,战争陷入胶着。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在有美国盯着的情况下,特别是战争对象是美国代理人,所谓的闪电突袭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俄罗斯选择秘而不宣,突然袭击的模式,国内缺乏充分的前期动员,后期还产生一系列的恶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俄军层面。由于俄军是突然拉上战场,仓促之间缺乏准备,导致大量俄军装备因为后勤保障、机械故障等原因不得不遗弃在野外。这不但极大影响俄军的士气,也极大地削弱了俄军的作战实力。

试想,如果俄罗斯在战争之前做好充分动员,俄军层面对于未来战争有充分准备,其军事装备肯定会做好维护检修等等工作,并且储备大量零部件备用,那么俄军拉上战场之后就绝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多的装备因为故障问题被大量遗弃。

遗弃在尼古拉耶夫方向的一辆俄军BMP-3步兵战车

在俄罗斯国内。由于战争突然爆发,很明显因为前期缺乏广泛动员,民众思想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思想混乱的现象,各种反战运动层出不穷,这也对民心士气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动摇决策者的意志。

比如,在2月27日、3月1日,普京总统两次下令让俄军整体停止行动,等待谈判结果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

现代战争,如果战争的对象是美国代理人走狗,选择突然袭击的方式是一种最差的选项。你拿不到突袭的红利(因为有美国盯着与情报共享),反而会吞下突袭带来的恶果(军队缺乏准备,大量装备遗弃,国内民心缺乏共识)。

所以,未来如果我们要用武力去解放台湾(台湾当局同样也是美国代理人走狗),应该放弃任何突袭斩首的幻想,果断选择第二种模式——也就是在国内进行广泛充分动员之后,堂堂正正启动两岸统一进程。

 

2 军队体制改革方向

过去几年,中俄都对军队编组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机械化、信息化,军队的编组呈现轻人员、重火力的特点。

中俄两军之所以推动上述军改,主要还是针对最大的的假想敌美军,改革的目标是让军队适应与美军这样现代化信息化军队作战的需要。

 

现在回头来看,中俄这样的核大国与美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反倒是与美国代理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由于美国代理人与中俄军事实力差距很大,所以它们在美国顾问指导下根本不会与你打一场正规的作战,而是针对性设计出一套奇葩的战术打法。

我们还是以俄乌战争为例。

正常情况下,乌克兰政府军应该在国境内构筑一条或者多条连绵的防线,双方围绕这条防线进行正规的交手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都是这种模式。

但是,这次俄乌战争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

由于俄乌之间军事实力差距巨大,特别是乌克兰无法与俄罗斯争夺制空权的情况下,乌克兰政府军从一开始就没有去构筑一条或者多条连绵的防线,而是将乌军主力收缩在城市据点中。

俄军你要迂回要穿插都请便,但是你要吃掉乌军主力就必须去啃城市据点这个硬骨头。

乌克兰这种打法有点类似于足球比赛,一支实力明显更差的球队直接在比赛中摆出一个铁桶阵,没有前锋,连中场也放弃,10名球员在禁区附近密密麻麻将球门堵得密不透风。

面对这样的铁桶阵,即使是世界顶级球队也会头痛不已,因为对手根本就没打算赢球,唯一的目标就是拖时间,以拖待变。

乌克兰军队在城市里以平民为肉盾,将军队驻扎在学校、医院等敏感的场所,将重炮部署在居民区,摆出一副与俄军打残酷城市巷战的架势,让俄军非常棘手。

俄军如果要用重火力对乌军进行打击,必然会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这一方面会带来极大的国际舆论场压力,另一方面,乌东地区城市有大量俄罗斯族居民,这些居民伤亡太大,俄罗斯国内民情也是接受不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军军改之后重火力、轻人员的组织特点就非常不适应——重火力投鼠忌器不大敢用,城市攻坚步兵又太少。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投入的兵力近10万,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技术、后勤兵种,真正能拿着枪去打城市巷战的步兵只有4万左右。就这4万多人还分布在乌东各大城市周围,每个城市包围圈摊下来的俄军步兵只有几千人,这点兵力怎么能够啃下乌军优势兵力盘踞的城市据点?

换句话说,这种城市巷战的模式恰好击中了俄军军改之后的弱点,所以俄乌战争打了一个月,俄军连一个像样的城市都没啃下来。

未来我们启动解放台湾的进程,很可能也会遇到当下俄军的困境——台军放弃野外向城市里收缩,而我军重火力、轻人员的组织特点也同样不适应城市巷战。

下面我们以中国38集团军某合成化营为例,看看我军的编组构成。

该营编制如下:

1个营指挥部,装备2辆装甲指挥车,1辆营长指挥车,1辆炮兵指挥车,均配置信息化指挥系统;

坦克1连,装备10辆99A式坦克,这是全球最顶尖的坦克,均配置最为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

装甲步兵3个连,装备30辆履带步战车,对于复杂地形均有良好的通过能力;

炮兵1连:装备1辆前沿指挥观察车,6门120毫米自行迫榴炮,1辆装甲指挥车,3辆综合补给车;

1个自行榴弹炮连:装备6门120毫米自行榴弹炮,1辆装甲指挥车,3辆综合补给车;

1个自行高炮连:装备1辆低空搜索预警雷达车,1辆装甲指挥车,6门双联35毫米自行高炮;

1个装甲仪器侦查排:装备1辆信息处理指挥车,1辆雷达侦查车,1辆光学侦查车,该车采用桅杆式光学综合侦查仪器,配备无人侦察机;

1个工兵排:装备2辆装甲抢修车、2辆装甲工程破障车;

以上军队的编组有几个特点,首先是火力很强,光是炮兵连就有3个,包括120毫米自行迫榴炮连1个,120毫米自行榴弹炮连1个,自行高炮连1个。

但是如果台军收缩到城市中,以平民为肉盾,这些重火力就意义不大。

另外就是步兵太少,一个合成化营有800人,真正能在城市巷战中担当主力的步兵连只有3个,大致300余人。

过去我军进行这样编组主要原因是将假想敌设置为美军,所以要求火力强、防空能力强,信息化作战能力强,步兵反而是战争的配角。

但是如果未来作战对象是台军呢?台军也效仿乌克兰龟缩在城市里打巷战呢?我军这套编组就很不适应。

所以,俄乌战争之后,建议我军应该做针对性的改革,单独就台海战区编组全新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有几个特点,包括:

大幅度削减重火力配置,炮兵连有一个就够了,高炮连可以直接裁掉,反正解放台湾时候,我不相信台军还有空军力量能够升空;

加强步兵力量,1个合成化营如果还是800人编制,步兵至少4个连;

增加无人机部队编组,在复杂城市巷战,小型查打一体无人机才是真正的利器,无人机蜂群战术才是城市守卫者的噩梦(俄罗斯由于电子、机械工业全面溃败,所以在俄乌这种大型战争中,俄军根本就无法大规模投入无人机作战);

在步兵班增加狙击手配置,甚至一个合成化营设置单独的猎兵部队(狙击手部队);

尝试在步兵部队编入战斗机器人,在城市复杂地形,使用战斗机器人负责战场巡逻、侦查、运送补给等危险而简单的任务,使用战斗机器人性价比远远超过步兵人员。

中国工业基础冠绝全球,大规模生产战斗机器人对于我们只是小菜一碟。

北方工业公司生产的战斗机器人

简单的总结一下,未来解放台湾的战争中我们应该有所预案,编组针对性极强的巷战部队去拔除城市据点,加强对无人机+战斗机器人+狙击手+步兵+装甲部队+少量炮兵等兵种合成化训练,未来这样的部队去攻坚啃城市据点效果肯定比现在的俄军好得多。

 

3 果断实施缝嘴巴的战略

现代战争是一场综合性极强的总体战,民众普遍关心的只是军事斗争的结果,实际上俄乌战争分为两个层面的较量,线下是军事斗争,线上是舆论战、心理战。

俄军虽然在线下军事斗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线上舆论战、心理战层面却被对手压着打。

战争一开始,西方国家就全面封禁俄罗斯在社交媒体上的各个账号,对俄罗斯实施缝嘴巴战略;与此同时,西方媒体蜂拥而上,发布了大量不利于俄罗斯的报道。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西方媒体的抹黑报道,这其实就是对西方国家民众的广泛舆论动员。因为俄罗斯单方面失声,西方国家民众的思想只能被媒体单方面引导,从而造就对俄罗斯越来越不利的舆论氛围,进而影响西方国家的决策。

不仅如此,美国白宫还亲自组织大量Tiktok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对俄罗斯进行舆论战与心理战。

西方国家这些全面系统的舆论战与心理战对俄罗斯国内的民心士气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俄罗斯方面重大失误(可能是缺钱),没有用军事手段瘫痪乌克兰民用、军用通讯网络,不但让乌克兰政府军通讯网络畅通无阻,而且也让泽连斯基异常活跃——

定期更新视频对国内民众进行云动员,还在西方频频出镜,以云演讲的模式在西方国家进行广泛动员。

乌克兰能够源源不断获得西方国家大量援助,能够让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一轮接一轮越来越严厉的制裁,泽连斯基的表演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未来台海爆发战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全可能对我们实施同样的舆论战、心理战,虽然我们在西方媒体平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也不是就不能作为,至少对台湾方面就应该果断实施缝嘴巴战略,绝不能让台独分子成为第二个泽连斯基。

另外,彻底切断台湾方面发声通道,也能极大缓解国际舆论场的压力,没有台湾方面的一手信息,西方媒体很难制造大规模反华舆论宣传。

那么怎么实施对台湾方面缝嘴巴战略呢?

台湾是一个岛,通信联系主要是两条国际海底光缆以及卫星通信,要切断其通讯联系,操作难度并不大。

首先是切断其对外的两条海底光缆(一条通往大陆,一条通往太平洋),再攻击机房,完全中断台湾和外界光缆通信。

对中华电信等台湾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网数据中心进行攻击,完全中断台湾的互联网、电话网,让军方无法利用民用通信。

用辐射制导炸弹,对任何产生大功率无线电的天线进行攻击,中断台军方通过卫星进行外界联系。

在重点地区出动几百架无人机24小时巡逻,发射同频无线电信号,进行无线电压制。让台湾的无线电通信崩溃,包括GPS信号无法稳定接收。

以上手段就可以基本摧毁台湾方面的军用与民用通信网络,让台湾通信业一夜之间回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俄乌战争爆发之后,马斯克非常活跃,多次宣称,如果俄军摧毁乌克兰方面通讯联系,马斯克旗下的星链工程将给乌克兰提供通信服务。

所以,未来如果在台海爆发战事,我们也要对马斯克的星链工程有所预案。

对于星链工程反制的手段也很简单,在比近地轨道更低的大气层铺一层空中网络直接屏蔽掉马斯克的星链信号。

国内就有好几家公司在搞平流层飞艇这个东西。原理也简单,就是个齐柏林飞艇,氢气换氦气,然后常驻大气层固定位置,用电力驱动螺旋桨对抗平流层风向。

这东西升空一个,能覆盖上千平方公里。几十个上去就覆盖掉台湾省全境。向上可以屏蔽星链星号频段,向下可以为己方提供高质量通信。只要我们能掌握台海地区绝对制空权,搞平流层飞艇屏蔽卫星信号是性价比很高的工程。

 

4 如何打好舆论战与心理战?

这里直接提几点想法。

首先,现代战争是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组建前线军事指挥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组建舆论战指挥部。

军事上的前线指挥部是线下作战,舆论战指挥部是指挥线上作战,前指可以调动一切军事资源为战争服务,舆论战指挥部则是调动一切资源为舆论战服务。

其次舆论战我们要搞出大动作,要全程直播两岸统一过程,直播这种形式不但可以极大的凝聚国内民众共识,还是最好的向国际上展示14亿人民集体意志的表现形式。具体参考我的历史文章《假如国家启动《反分裂国家法》,我为国家献一策》

其三,对台独分子的无下限行为要提前震慑。

这一次俄乌战争,乌克兰政府就大量给平民发枪,指导平民制作炸弹,这是很明显要将平民拖入战争的反人类行为,企图人为制造大量平民伤亡抹黑俄军形象。

未来台海战事,我们不要对台独分子的道德底线有任何幻想,它们同样会效仿乌克兰政府的行为,组织、胁迫平民参战。

所以,我们应在适当时机出台《促进统一法》,对于组织、胁迫平民参战的行为明确定义为反人类罪,修改刑法,将反人类罪的内容与含义具体化,并且明确反人类罪最高处罚是死刑。

 

5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以上就是俄乌战争对未来两岸统一的启示。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罗斯踩过的坑,堪称血与泪的教训。

当然,我也相信,即使没有俄乌战争的经验,我军启动两岸统一,最终也能获得胜利,区别就是代价问题——如果能认真学习俄乌战争的经验教训,未来两岸统一一旦实施代价会小得多,过程也会顺利得多。

代价更小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能干净利落解放台湾,而不是拖泥带水打几个月,伤亡一大堆——才能真正震慑美国军事冒险的野心,才能真正实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让我们”一带一路“倡议更加顺利实施。

看看当下的俄罗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仓促进行赌国运的军事冒险,被美国指导下的乌克兰进行针对性狙击。

即使俄军最后勉强能获得胜利,但是俄军的虚弱以及疲态已经完全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乌克兰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还能否震慑周边有领土纠纷的邻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月3日,在俄乌战争陷入胶着之后,日本有一些政客开始公开觊觎北方四岛,要求日本政府应该趁俄罗斯无暇东顾之际在北方四岛采取强硬立场;

3月25日,波兰前陆军司令希普恰克少将公开宣称,波兰应该重新夺回加里宁格勒,并称加里宁格勒历史上就是波兰的领土;

现在连格鲁吉亚都在南奥塞梯地区开始搞事;

本来普京在乌克兰的军事冒险其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但是俄罗斯打了一个月也没干翻乌克兰,反而让周边一票邻居蠢蠢欲动;

打个简单的比喻,战争如同拳击赛。在双方体量明显有巨大差距的时候,你不出拳则已,出拳就一定要符合围观者的预期。

要么就一拳干翻对手,这种效果是最好的。

最忌讳的就是与明显弱小的对手居然缠斗几十个回合,累得精疲力尽才分出胜负,这样的胜利反而会刺激一些围观者的野心。

俄罗斯就是这种情况。

未来台海战事,我们要尽力避免的也是这样情况。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9515418


下一页:“俄乌冲突、国际格局演变及中国的战略安全”研讨会综述


“俄乌冲突、国际格局演变及中国的战略安全”研讨会综述
2022年04月14日  |  来源:《文化纵横》编辑部
关键词: 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国别研究地缘政治    

仍在继续发酵的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引发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动,原有的力量格局在新要素的驱动下正发生复杂的演变。俄乌冲突也许是苏联解体以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紧密跟踪事态演变,分析其对国际格局和趋势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此变局下的战略处境和选择,就成为国际政治研究及战略研究最紧迫的课题。

为此,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与《文化纵横》杂志社于4月1日举办了“俄乌冲突、国际格局演变及中国的战略安全”研讨会。二十余位来自各方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俄乌冲突的走向及中长期影响、大国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且充分的讨论,为我们全面地认识俄乌冲突的现实影响与历史经纬,进一步研判事态未来的发展和中国的处境及抉择,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和宏观的参照。

俄乌冲突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之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的思考,从“中美欧”“中美俄”“美欧俄”三个大三角着眼。他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殊军事行动”,导致美国和欧盟更紧密抱团,通过战争拖延、全面制裁、舆论抹黑等手段,力图孤立、削弱乃至摧毁俄罗斯。从目前迹象来看,俄罗斯不可能被完全摧毁。反而欧盟自身在俄乌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俄全面制裁中,受损严重:一是军事冲突和经济制裁可能引发欧洲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给欧盟各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转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诱发恶性滞胀;二是危机可能会加剧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冲突,以及欧盟内部的分化。美国尽管短时间内会从“拱火”俄乌冲突中渔利,但长期来看则可能受损。美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使得其“保卫盟国”的义务和能力受到质疑,美元和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信用受到损害,更导致美国战略精力被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布局印太地区以应对中国崛起。而中国平衡持中的立场和行动,进一步加强在国际社会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总体来看,俄乌冲突使每个大三角都变得更不平衡,欧、俄的力量和影响趋于下降,中、美两角则呈上升态势,这意味着中美战略竞争将更为激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认为,俄乌危机无法在短时间内中止,并将引起美俄在欧洲的新冷战。这是因为美国正使用各种方式拖延战争,以此放干俄罗斯的血。虽然欧洲基于自身的利益希望尽快中止冲突,却没有能力干预;反而被美国调动起公众舆论,参与了与自身利益相悖的对俄制裁,危及冷战后建立起来的俄欧能源合作。这将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其一,美国借助俄乌冲突,成功将欧盟绑定在对俄新冷战的战车上,牵制了欧盟的战略自主;并通过在欧盟安全和防务自主议题上怂恿德国重新武装化,分裂法德,进而阻碍欧洲一体化的继续发展。其二,美国和欧盟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而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是欧盟再工业化的基础,俄欧能源合作关系遭到破坏将提高欧洲的能源成本,使得欧洲的再工业化丧失相对于美国的优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表面上看,俄乌冲突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冷战后北约五轮东扩严重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由此引起了俄罗斯的反弹;但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其实是美国建构的自由主义世界帝国与俄罗斯诉诸民族主义、文明论和领土逻辑的传统帝国之间的冲突。对于此次冲突对大国关系的影响,与黄仁伟的判断不同,强世功认为美国在此次危机中获益颇丰。首先,此次俄乌冲突是存在技术代差的一场战争,美国虽不在场,但实际上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全面介入这场战争,并充分证明了自身在这场新型代理人战争和新型混合战争中的技术能力;其次,美国再次证明并强化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再次,“三心二意”的欧盟曾是美国建构“世界帝国”过程中的极大阻力,但美国成功借助此次危机深度捆绑欧盟,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欧盟不大可能作为独立的一极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用。而俄罗斯在这场军事冲突中意外地向全世界暴露出自身的弱势,其国际地位和威慑力将会因此下降。但俄罗斯在冲突过程中彰显的使用核武器的意志,这是它在未来国际博弈中的大筹码。并且,只要不发生政权更迭,俄罗斯仍有相当强的抵抗能力。因此,俄罗斯与欧洲双方的博弈和冲突很有可能会长期化。而这一态势将延长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对中国而言是有利的。

国际经济体系和秩序的危机与重组

除了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外,此次危机还对国际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正是由于这种冲击,危机的影响将超越当事方和地缘政治层面,外溢至世界各国各地区。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指出,“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GATT/WTO)、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多边体系,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发展中国家也逐渐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此次俄乌冲突对目前的国际规则构成严峻挑战,部分多边规则甚至“武器化”,成为实施制裁的手段。例如,取消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冻结俄罗斯的美元外汇储备、将部分俄罗斯银行踢出SWIFT系统等制裁措施,均是对多边规则的破坏,以及对本应保持中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之基础设施的“武器化”。由此,战后建立起来的多边体系可能会退回“二战”前的双边状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治理将转向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安排。这一转变将可能引发世界经济的巨大动荡。具体而言,俄乌冲突可能会让全球经济进入恶性滞胀轨道,威胁全球——尤其是中东国家——粮食安全,严重损害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并致使过去基于全球化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被迫重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中海更细致地梳理了各项对俄制裁措施的具体情况。而在关键的能源领域,由于许多欧洲国家高度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油气禁运恐难以成为现实。此外,俄罗斯在消费品与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方面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全面制裁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俄罗斯能否以及如何化解这一难题,仍有待观察。李中海判断,总体而言,西方通过制裁改变俄罗斯行为的企图可能无法实现。在经济上,制裁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俄罗斯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俄罗斯早晚会适应制裁环境,在新的外部约束下重新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行——虽然增长质量难以保障。在西方全面经济制裁的外部环境下,未来俄罗斯很有可能形成一种市场经济与动员型经济结合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将取得何种成效,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继续追踪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政治上,外部压力加大,反而可能会让俄罗斯国内更加团结,普京政权的权力更大。并且,过度使用制裁手段也可能给制裁发起国带来消极影响。例如,冻结国际储备,可能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的信誉受损,世界各国对美国的金融体系的信任度下降;对重要商品的制裁可能导致相反的效应,比如是否会催生出“天然气-卢布”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注意到,俄乌军事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导致能源价格大幅上升,也拉升了欧美各国的通胀率。由于说服盟友不易以及短期内无法快速加大国内生产,拜登政府最终选择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平息通胀。美国此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达到每日100万桶,规模堪称前所未有,其对能源价格的影响难以估算。钟飞腾提醒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其一,一国的国内政治对于其对外政策而言有多重要?事实上,拜登政府之所以选择通过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快速平息通胀,背后有着非常强的国内政治压力。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就已在疫情冲击下不断飙升,严重影响了美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去年末拜登政府便已在不少国会议员的施压下,开始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抑制汽油价格继续上涨,保障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稳定。此番规模空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释放,同样是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做出的政策选择。这也许说明,由于不同国家的国内政治生态不同,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意愿也不同;美国虽然是霸权国和制裁发起方,但其承压能力并不一定比一般国家强。其二,先进技术是否能解决所有的国家安全问题?过去几年,在中美贸易战的刺激下,中国人把技术先进性视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但乌克兰危机告诉我们,事情可能不是这么简单。欧洲国家的技术水平领先于俄罗斯,但由于在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其安全问题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便充分暴露出来。此外,欧洲处于后工业时代,同时在追求能源转型,稀缺性矿产资源对其非常重要。技术实际上也是稀缺的。因此,用“稀缺性”来定义资源和技术在国际生产中的地位,可能更具有本质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认为,西方对俄经济制裁的核心是能源制裁。所谓的金融核武器SWIFT、取消最惠国待遇等,其实没那么大的影响。切断俄罗斯与外部的金融沟通,本质上仍是为了切断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而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核心是能源出口,能源出口和能源价格对俄罗斯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西方对俄制裁的关键便在于:其一,能否切断俄罗斯经济的“血管”——能源出口;其二,欧盟,尤其是德国如何选择。事实上,在当前西方对俄金融制裁中留有巨大“后门”,俄罗斯几家专门从事天然气和石油贸易结算的银行并未被SWIFT系统剔除。此外,在这场制裁中,其实存在着一个由美国和欧盟、俄罗斯、中国构成的能源三角关系。即便欧盟下定决心全面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俄罗斯也可以选择向中国出口。这就意味着,对俄能源制裁能否有效,还取决于能源价格的走向:如果能源价格因制裁而走高,即便制裁导致俄罗斯能源出口减少,俄罗斯仍将因价格上涨而获益,因此制裁根本没有意义;但如果美国成功大幅压低能源价格,那么中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显然不是美国所乐见的。这些复杂的因素意味着,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限度。

事外与分内:俄乌冲突中的中国

虽然冲突爆发在欧洲,中国却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及其历史经纬。这是因为在一个世界各地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的冲突都可能对中国产生外溢性影响。因此,大多数与会专家和学者最终关切的,还是这场危机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复杂和多维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思索中国的应对之道。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为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俄乌冲突,划定了值得参考的坐标系。首先,当前国内外对俄乌冲突的讨论,以“向后看”(即历史回顾)居多。如将俄乌冲突比附为冷战的延续,这种观点在西方非常流行,但难掩西方话语与思想体系的贫瘠。潘世伟认为,中国更应“向前看”,我们要超越冷战思维,超越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向世界提出自己的主张,贡献新的理念。其次,中国在俄乌冲突中虽非当事方,因此要“置身事外”;但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主导性力量,也要将其视作“分内之事”。对于俄乌冲突,中国应当站在自身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基础逻辑之上,去思考我们的身份和作为。最后,当前对世界秩序的分析有很多,有基于地缘政治的分析,有基于价值观的分析,也有一些基于特定意义(如历史、文化、宗教)的分析,等等。但是潘世伟认为中国最好不选边、不站队;与此同时,理论界与决策层应致力于提出世界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潘世伟建议从现代化先行国家和现代化后发国家的角度,以“发展”与“和平”作为衡量世界秩序的基本尺度,对整个世界进行分析。据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后发国家,首先要维护的正是发展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发展成果,其中必然包括选择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今后的世界很可能是不同类型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存、竞争和交流的世界。当然,新世界也不排除会有对抗。但这是一个新的国际舞台,围绕这个舞台会形成新的规则。只有在这样一个以“发展”与“和平”为标准的舞台上,中国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因为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是通过非西方发展模式与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

丁一凡强调,今天中国人分析世界未来的走向,不能停留在10年前、20年前。当今世界最大的变量是中国,中国已然拥有主动形塑世界的能力,但我们自己却对此没有意识,依然处于一种被动反应的状态,而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一方面应当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互动,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好与美欧工商界的关系,因为美欧工商界非常清楚未来收益最大的市场是中国,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美欧不会完全与中国脱钩。

曹远征判断,随着俄乌冲突给国际经济秩序带来的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未来全球化可能会以区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所在的亚太区域是最重要的。今年开始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区域性经济协作安排既扩大了市场,也可形成一种互信,进而降低相关风险,为国内、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创造新机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程亚文认为,对于美国而言,存在共同的敌人与不损害(甚至有利于)美国的权力优势,是中美合作的两个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包括此次俄乌冲突在内的诸多国际政治经济变局的展开,中美相向而行的基础已经消失。因为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实力格局悄然改变,近年来美国的权力优势已显下滑之势。并且,中俄两国因对资本的强管控能力,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两块最大的未取之地。于是,美国开始进一步整合盟友体系,试图与中国“脱钩”,以遏制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继续发展。面对这样的大变局,程亚文建议,中国应明确重构对外往来的优先顺序。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整合历史资源,面向未来,构建“新三环”。第一环即东亚、中亚和中东,东亚连结着世界财源,中国与此区域内国家已形成较好工业分工体系;中亚和中东则连结着世界资源,中国要背靠此区域内国家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和相当的安全屏障。第二环是亚非拉广大后发国家,中国可与它们进行更为深入的原材料和工业品交换,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应主要面向这些国家。第三环则扩展到以欧洲和美国为主的传统工业化国家,中国与它们进行工业品和经验、技术交换交流。当前,中国仍需高度重视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但在合作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下,只能改变对外交往的空间排序。事实上,这样的重新排序有其现实基础。首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量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从实体经济层面来看,这些动态正在重构以往的经济全球化体系。其次,亚洲正在重新成为世界经济重心,全球贸易和投资重心也不断向亚洲转移,亚洲内部贸易水平超出亚洲与域外的贸易,中东能源已由以往主要流往欧美转向流往东亚和南亚,亚洲两翼在经济上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因此中国与亚洲经济合作的基础也是坚实的。然而,目前我们还缺少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国际金融体系。为此,我们可以升级和改造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完善自主可控国际支付体系;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及在其框架下的中、俄、印、伊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入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构建亚洲共同能源市场;推进南南合作范畴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将现有的美元交易商品部分调整为欧元,拉住欧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张蕴岭则认为,从改革开放的经验看,中国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的市场经济体打交道,提升了自身在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水平。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迫使各国站队,打造了西方主导的更加紧密的利益集团。如果将来发达国家把中国排除在高端技术链条之外,中国被迫主要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特别是社会化和市场化技术的竞争能力会受到重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分析,俄乌冲突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复杂而混合的,因而中国在其中也面临着两难困境。从正面影响来看,俄乌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俄制裁会全面加剧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同时削弱美欧对亚太/印太区域的投入。从负面影响来看,泽连斯基通过情绪调动起来的意识形态氛围短期不会消散,同情乌克兰的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陆上丝绸之路”将因此面临空前挑战;中国企业在经济战中将面临两难抉择;中国坚持主权国家一律平等、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的外交原则将受到冲击;俄乌冲突将使美日军事联盟关系进一步强化,中国必须严肃思考如何面对一个重新武装乃至拥有核武器的日本。

多位学者还不约而同地提到,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模拟压力测试的机会或场景。例如,强世功指出,自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以来,国内各界一直在讨论美国发起对华金融战、中美金融脱钩的可能性,但此前我们其实很难预测金融脱钩真正发生后会有什么后果。而在这次冲突中,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极其广泛,我们也得以借此观察一下金融制裁对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可为中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做好相应的军事、舆论和经济金融准备。李巍也指出,这次大国经济战给中国敲响了巨大的警钟。如果没发生这场经济战,很多中国人仍会相信经济全球化是有规则的,有底线的;但这场经济战告诉我们,在大国地缘政治中,经济活动是没有底线的。李巍认为过去几年经济学界犯了重大的战略错误,许多学者当初都认为中美不会发生大规模贸易冲突,但事实上发生了。很多主流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也不相信,为了维护美元的信用,美国不会冻结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但是这一次,俄罗斯至少一半的外汇储备已经被限制使用。在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大约60%是美元资产。中国如今无疑应当正视美国对中国发起金融战的可能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

结语

对于被迫卷入中美战略竞争的中国而言,俄罗斯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的遭遇提醒我们,中国并不仅仅是在与美国这一个主权国家竞争,而是在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竞争。在改革开放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接受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背后的一整套规则和价值观,如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精神、法治原则,是正确的、去政治化的。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在这次事件中被完全颠覆。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舆论场已被挺俄还是挺乌这两派立场深度撕裂。但如果着眼长远和全局,我们应当意识到,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这两派立场,中国所能获得的道义力量和物质力量都很有限。多位学者均指出,此次俄乌冲突并不会转移美国的战略重心,美国眼中的主要竞争对手仍是中国。这意味着,美国加速抱团盟友以遏制中国的步伐,很可能不会停止,美国主导、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进一步限制、打压和围剿也可能降临到中国头上。
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理应避免与西方体系脱钩,尤其是应当竭力维护与美国各盟国的关系,继续与它们保持政治、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但与此同时,也应秉持底线思维,重拾“第三世界”的战略遗产,将眼光转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高举“共同发展”的旗帜,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建立起一个更平等公正、更有发展潜力的新国际体系。而要构建新国际体系,未来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便应摒弃简单的重商主义思维和纯粹的经济逻辑,而是必须提出新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和秩序愿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打消世界各国对实力日益上升、体量日益扩大的中国的疑虑,进而吸引它们加入乃至共同建设新国际体系。而这正是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当前的薄弱环节,未来中国在外交和国际交往中应当更加重视和补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也理应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 参加本次会议并参与发言或讨论的专家、学者,还有冯绍雷、陈定定、杨成、张昕、李世默、牛可、黄平、高剑波、吴冰冰、李成日、卢光盛、孔元,在此谨表谢忱。
https://brgg.fudan.edu.cn/articleinfo_4810.html
下一页:俄乌正式开战,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有3点启示



普京强硬出手,俄乌正式开战,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有3点启示

神鸟知讯热点

本以为俄军进入顿巴斯地区后,普京会“见好就收”,但没想到,一夜之间,俄军居然登陆了乌克兰敖德萨,俄乌战争正式开打,这比美国炒作的“2月20日开战”晚了4天。


面对俄军钢铁洪流,在拜登说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军事支援乌克兰的情况下,乌克兰被俄罗斯进一步“肢解”,甚至完全占领都是迟早的事。也许,在无任何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几天之后乌克兰这个国家是否还存在都是问题。


其实,普京并不想开战,这场战争完全是被美国和北约逼出来的。


在决定对乌克兰动武之前,普京向西方提出了三个必要条件:即北约停止东扩、北约不得向俄罗斯邻国境内部署进攻性武器(比如导弹)、北约恢复到1997年的状态。


然而,普京提出的三个条件,美国一个也没答应。既然如此,那普京只好动手,将乌克兰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迫使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想法,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俄罗斯的条件。


在俄乌局势发酵的同时,台海局势也颇受关注。在俄乌开战之前,不论是台当局还是西方都有人炒作大陆可能会趁俄乌开战时武力夺取台湾。


那么,乌克兰危机,对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乌克兰是一个国家,而台湾是一个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启示一:乌克兰危机再次表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诚然,俄乌确实存在复杂矛盾,但没有必要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在整个乌克兰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说俄乌是演员的话,那么美国就是导演。


从乌克兰主动挑衅俄罗斯,再到俄罗斯反击乌克兰,其实都是按美国的“剧本”在进行。美国的目的是“以乌制俄”和“反俄控欧”。无论俄乌是否开战,美国都是受益者。


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同样扮演煽风点火的角色。美国为了“以台制华”,不断采取“切香肠”的方式刺激台当局,挑动两岸对立,致使台当局在“台独”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要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先搞定美国,消除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当然,搞定美国不一定非得在军事上打败美国,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


启示二:美国很危险,无论你是它的朋友还是敌人。


在俄乌冲突中,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乌克兰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乌克兰政府亲美,想做美国的朋友,谋求加入北约。但做美国朋友的下场就是被美国当猴耍,一次又一次上当受骗。美国除了口头上对乌克兰表达支持外,一直都是“口惠而实不至”。


美国把军火卖给乌克兰之后,根本不管乌克兰的死活,更不会为了乌克兰而派兵与俄军交火。乌克兰做美国的朋友没有好下场,而被美国入侵的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同样很惨。


回到台湾问题上,如果台当局执意抱美国的大腿,与大陆为敌,那么蔡英文等人的下场比泽连斯基只会更惨。


启示三:中国大陆会不会趁俄乌开战解决台湾问题?


客观地讲,乌克兰危机确实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好时机。不过,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在台当局未明目张胆宣布“台独”,外军未大规模进驻台湾的情况下,大陆不会对台湾动武。


至于和平统一,则需要满足更多条件,需要更久的时间。再加上马上就是中共二十大,大陆更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台湾动武。


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是有计划的,有自己的节奏和具体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像普京一样突然采取军事行动。


当然,乌克兰危机也说明了武力的重要性,会给台当局一个警醒。如果蔡英文敢越过红线,大陆不妨学一学普京的雷霆行动,提前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下一页: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秩序重构,中国如何破局?

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秩序重构,中国如何破局?

 

最近网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上了热搜,有鹰派,有鸽派,也有少数的妥协派和投降派。总体而言,关心国内安全的大咖和菜鸟居多,以各自的方式为国家出谋划策,支招解困,莫衷一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确实让人能够获取大量信息,但也易使人致盲。受此影响,本人也将最近所虑,做些梳理,以飨读者。

深度分析也好,浅显易懂也罢,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战争总是相伴相随,从未间断。从远古无国时的个体争食,氏族争斗,版图重组,到的分分合合,战争一直是主导文明的最大动力。自有记录以来,战争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掠夺和自私的本性犹存老美如此,他国也如此;植物界如此,动物界也如此。跟海盗去说理,等于闭嘴;跟老虎去分食,就是找死。谁的拳头硬,谁的爪子锋利,就是谁说了算,这是丛林法则的定律,是达尔文优胜劣汰论的核心,其他一切所谓共商共建共享的东西,在强盗的面前都是虚无,事实上,当下的俄乌冲突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中美贸易战发生之前,很多国内的大咖预测中美贸易战大概率不会发生,原因是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结果还是发生了,但发生的前提不是米国自损八百,甚至是自损三千的前提下,所以世上的很多东西不能用脑袋去想,有时用拳头或脚来得更直接。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至今,已经打了四年,各自伤痕累累不说,还拖累别国,一地鸡毛。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波及全球,大国还好,小国就更悲催,眼睁睁看着俄欧两大阵营扳手腕,在一旁吓得直哆嗦,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谁也得罪不起,只有干着急!在美国的拱火浇油下,乌东战事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美帝就迫不及待撕下了其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的遮羞布,露出了非常难看的吃相。全球秩序在西方的搅下变得不可预知。逆全球化已不可避免,战争已摆上台面,博弈会愈加激烈,无论是贸易金融科技战,冷战热战还是围堵战,但持久战是未来主题我们要看清西方对症下药,万万不可大意拙见有三:

 

一、睁大眼睛看。本次俄乌冲突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北约连续5次东扩的必然产物俄罗斯迫于无奈,只能亮剑本次对抗性质上像极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只是中俄之间互换了角色而已。本次北约东扩的关键点是围绕着亚速海和黑海展开,亚速海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西出刻赤海峡通往黑海的重要通道,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通道一旦被北约成功封堵,其舰队无法动弹,国家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是俄罗斯无法容忍的。故控制克里米亚半岛,打通亚速海通道,扫清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的障碍,关乎俄罗斯国运,决不能妥协退让

俄罗斯是美国裂解前苏联的产物,虽然被老美分裂成十几个国家,但实力犹存,战斗民族的血性二战期间老美见识过,北极熊的威力不可小觊,惹恼了俄罗斯,可不是好玩的。俄罗斯加入北约是痴心妄想,这个问题不必赘述,所以东扩蚕食,步步为营,温水煮青蛙,就是老美封堵俄罗斯渐进战略。有句话说得好,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矛盾从何而来?昂撒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再次得以证明,美国就当然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搅屎棍,一边拿着胡萝卜,一边飞舞制裁大棒,吓阻各国按美式规则听话办事。但美式霸权力不从心,资本扩张已经“触顶”,美式傲慢野蛮自私路人皆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在云端摇摆衰竭成为必然借刀杀人的结果最终反噬自身,并加速他的衰败。现实是一个俄罗斯就可硬钢北约“27+1”,虽然此时战局胶着,何况要在西太腾手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

二、开大脑洞想。很多人想不通,俄乌之间怎么就突然打起来了,很多局外人可能难以理解,其实这是美国最想看到的结果。首先,美国是军工复合体国家,建国以来一直靠军事起家,二战以来大发战争财其昂撒人的掠夺本性相较于东方民族有过之而不及,斗死别人,撑死自己是他的本性。一旦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的手段不太给力,军事遏制就是其霸凌强权的最后选项。其次,美国的崛起,一直建立在弱国的隐忍之上。本轮的再次伟大,受中国的强势反击失利,又有疫情加持和内外交困压力的驱使不得已转向乌东,寻求挑拨欧亚对抗的新契机,以歇斯底里一搏,求取国内的民心,殊不知踢到了俄罗斯这根硬骨头,引发的多边对抗不可预知。再次,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判了印度,阿拉伯,亚太诸多国家的心态,以为在印太、亚太、西太,黑海地中海拉上几个小弟,搞几场军事演习,就能吓阻别国站队。其实风吹两边倒的人一直都有,包括其组建的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在内。自我保护是人类的本性,国家也是如此,违背了多数人核心利益的事,只有猪才会干。

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借反恐之名发动的诸多战争,让埃及,阿联酋、卡达尔等阿拉伯、中东国家看清了美国的自私嘴脸,包括印度、东盟各国也有反感。如今的俄乌冲突,让战争重心从中东东欧发生偏转,引发欧亚对抗,板块分裂全球供应受阻,通胀加剧,小国战战兢兢,富国难以自保,第三世界国家深陷泥潭。扩大债务上限,无限制量化宽松,挑动俄乌冲突,乘势加息缩表,加速资本回流,是美主的一贯做法。全球秩序重构正在发生,美国的小心思大家心知肚明,搞对抗,“割韭菜”,薅羊毛的缺德事做多了,失势就成为必然,这是地球人都懂的事欧盟这些傻瓜们居然还在为他的主子陪葬做“跟班”,搞死别人的同时搞死自己。乌克兰演员总统看不懂棋盘旗子的道道还可原谅,富人俱乐部的成员看不懂就是脑残,难道二十多年前美国99年挑动的科索沃和南联盟战争打残欧元还不长记性?中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谚语你可以不懂,但你的老祖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格利特说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两次”的话,难道也不懂

三、撸起袖子干。我比较喜欢戴旭大校的观点,美国想遏制中国崛起,尽管放马过来,军事上不怕,底线是中国东部的重点城市大不了全部让你轰炸一遍,不就是再来一次旷日的持久战和烈度大一点的援朝战吗?再说现在还没这个力量和胆量。小米加步枪的年代都过来了,现在看谁拖死谁!

 

狭路相逢勇者胜。政治上不用说文化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米国对中国搞过自由化思潮和颜色革命,最终美国之音关门大吉,颜色革命草草收兵,偃旗息鼓。打金融战的历史也有,98年的东南亚危机和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就是典型案例。“港独”,“台独”牌打了多年,至今也没捞到多少便宜,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促成了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的诞生,反中乱港分子蹲监的蹲监,逃离的逃离。科技上搞了多年的遏制,不但没有打垮中国,反而让中国的核心科技越来越强,北斗导航,嫦娥奔月,空间站,东风系列导弹,超高音速导弹,激光武器,高端芯片的研发制造不断传来福音。扯什么犊子,现在你没有资格站在实力的角度跟中国讲话!

不搞阴谋来阳谋。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国奉行丛林法则,强者为王,所谓的再次伟大,无非就是再来一轮新冷战,搞一次零和博弈,有我没你,有你没我。这样的规则在全球化的今天注定行不通。在此非常变局下,中国可以推翻原有的不结盟初衷,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社会多亮剑发声,广拉盟友站队,阐明立场,多边斡旋,瓦解美欧联盟,化解俄乌冲突。要多触碰一下美国底线,招摇过海,轮番派遣舰队东出太平洋巡航,到印度洋游弋,联合东南亚国家搞几次军演,多走几个岛国,无需遮遮掩掩多数国家在看中国的态度,确定如何选边站队中俄强强联手恒定是美国的噩梦,多拉拢几个小国也可为中国点赞发声。

增强肌肉练内力。扩大核武储量,保持战略核威慑是安国之基,体型硕大,角力强悍的公牛斗不过狮子,是因为内心的懦弱,逼至退无可退,才会奋力一击,但为时已晚。关注台海趋势,兼顾东南两向,保持战略定力。美国已将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已成两党共识,搅局乌东战事,逼垮俄罗斯,打断中国“一带一路”的全球化路径,下一个就是裂解中国,分而治之,这是长久态势,不可撼动。练好内功,保住民生基本盘,发展高科技,组建网信部队,提前进行金融广角布局,化危为机推动人民币离岸国际化和数字化进程,优化国际结算体系,利用国内庞大的体量优势,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和内循环政策加速落地,做好中美全面脱钩准备。

战争无处不在,历史不会重演。只要我们保持足够定力,保持长久耐力,军民团结一心,坚持自主创新,就可纵横捭阖,力压群雄,迅速赶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2022年4月10日于高安

 

黄卫民,高安市八景镇人,1993年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同年9月在八景镇人民政府工作,2016年任新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至今。为人正直,个性刚烈,爱憎分明,极富爱心。兴趣广泛,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均有涉猎,犹喜散文,诗歌等。座右铭:包容普惠,淡定人生。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551319.html
下一页: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秩序重构,中国如何破局?


俄乌冲突:双重安全困境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
2022-03-18 00:57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专题网站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其所造成的危机和动荡仍在不断发酵。导致这场悲剧的既有复杂的历史经纬,也有多重安全困境。冲突给世界带来的教训值得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反思,而中国立场主张背后所蕴藏的共同安全逻辑和全球安全观,也需要被更好地理解并为各方所借鉴。

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是两个经典安全困境的叠加共振造成的。

一个是“囚徒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都会出于自利动机追求国家安全。只注重自身安全而非共同安全,结果往往使相关方的不安全感激增,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自身安全感,最后陷入“各方都追求安全却都越来越不安全”的恶性循环。

这在乌克兰局势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北约东扩带给俄罗斯强烈的不安全感,但美西方长期无视这种安全关切,直至触及俄罗斯的战略底线。在通过谈判无法阻止北约东扩的背景下,俄罗斯试图通过激进的军事手段达成这一目标,结果就是不安全感的升级和失控,最终战争爆发,俄罗斯的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如今,这一恶性循环仍在持续。

安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状态。如果不能打破西方传统安全思维的限制,以共同安全为出发点思考安全问题,充分照顾各方合理的安全关切,那么“囚徒困境”的安全悖论将很难得到解决。

另一个是“胆小鬼博弈”困境。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以北约和乌克兰为一方,以俄罗斯为另一方,双方都为了追求胜利而加大威慑,极限施压。俄罗斯祭出核威慑,美国则使用了金融领域的“核弹”,威胁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并联合部分国家对俄罗斯实施最残酷的经济制裁,“胆小鬼博弈”的态势愈发明显。

双方像两台急速冲向对方的赛车,就看哪一方先撑不住转动方向盘。目前双方都不愿妥协,都希望能以己方的胜利告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需要做的是劝和促谈,缓解紧张局势,使双方回到谈判桌上来,避免任何一方在这种极限对抗中孤注一掷,导致极限威慑手段成为现实。

中国政府在俄乌危机中秉持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目的是防止世界落入新冷战陷阱,防止俄乌冲突之下发生“公用地悲剧”。

冷战虽然早已过去,但冷战遗留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且成为今天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病灶,乌克兰危机也与此相关。冷战是以苏联解体告终的,新生的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冷战终结者”。

然而,美国将这种不战而胜视为遏制政策的胜利,以对待战败国的态度对待俄罗斯。冷战后,美国始终以防止苏联东山再起为战略目标,限制削弱俄罗斯,推动北约东扩,蚕食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空间。而北约作为冷战遗产,其历史任务本应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但美国却将之作为推动霸权扩张的工具。欧洲的战略自主能力因为北约的存在被大幅限制,一个稳定的欧洲安全框架始终未能确立。

此次乌克兰危机让世界陷入一场新冷战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美国虽不遗余力地进行外交施压,希望中国加入对俄制裁,但却在国际舆论上始终将中俄捆绑,进行政治抹黑,在台湾问题上不断煽风点火,继续炒作中国是西方头号战略威胁。美国希望借助危机加强欧洲对美国的战略依附,将“西方团结”转化为对华战略遏制力量的动机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中国既反对热战,也反对新冷战,强调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反对世界“阵营化对抗”的倾向,坚持通过积极与各方对话、合作来解决问题,坚定支持欧洲战略自主,坚定支持从欧洲自身利益出发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安全困境的辐射效应是综合性的。乌克兰危机不仅加剧大国冲突与对抗,也加剧“公用地悲剧”和全球安全治理问题。眼下这场危机正蔓延向经济、金融、外交、民生等领域,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产业链危机等衍生安全危机正接踵而至、山雨欲来。

世界各国需合力推动危机的解决,也需“以人为本”,从防止人道主义危机角度出发去关注和帮助战争中无辜的人们,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危机扩散和威胁不断扩大。据此,中国提出了“六点倡议”,而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也许能为破解当前的安全困境、推动可持续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

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交织,面对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问题的共振,世界已经走到又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战略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认识和共同选择

在经历一战、二战和冷战的惨痛教训后,我们如何防止下一场世界性战争的发生?我们如何更新安全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破解当前的安全困境和层出不穷的安全难题?我们如何站在时代需求、人类共同需求的高度去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推动世界更安全地发展?答案在这场危机之中,更在这场危机之外。(作者:董春岭 来源:中美聚焦)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